山海携手 闽宁共富——吉林大学“乡约青春,心绘未来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宁夏闽宁镇
“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,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。”——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、2020年两次亲临闽宁镇时的殷殷嘱托,犹在耳畔。7月12日至16日,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“乡约青春,心绘未来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,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开展了为期6天的深度调研与服务,采取了“宣讲+调研”的方式,用青春之笔续写“干沙滩”蝶变“金沙滩”的山海传奇。
一、把课堂搬到戈壁:吉林经验与闽宁场景的“南北握手” 实践团以“金色吉林”为主题,系统推介吉林黑土地保护、玉米全产业链及智能农机技术,提出将“黑土地—玉米—秸秆—畜牧—深加工”的东北模式嫁接到“光伏—葡萄—肉牛—文旅—碳汇”的西北场景,推动东西部在同一张科技图纸上实现“南北互通、山海互济”。在禾美电商扶贫车间,团队调研“电商+工坊”带动年销售额2.3亿元的实践,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样本。
二、廉洁文化润乡土: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依托镇文化站,实践团开展廉洁文化宣讲,以明代反腐史为引、闽宁28年“零违纪”村级账本为据,阐释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基层治理逻辑。团队认为,闽宁以公开透明的微权力运行,实现了“廉洁也是生产力”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供给新范式。
三、从干沙滩到金沙滩:久久为功的时空对话 在闽宁镇史馆,1997年首批移民用脸盆接雨水的照片与2024年人均收入19156元的数据形成强烈对比。实践团提出,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的核心在于以产业迭代实现内生增长:戈壁光伏装机突破500兆瓦,葡萄酒综合产值86亿元,印证了总书记“锲而不舍、久久为功”的发展方法论。
四、戈壁深处酿传奇:产业链与生态链的耦合共振 昌盛光伏“农光互补”模式、贺兰神国际酒庄10万亩有机葡萄园、立兰酒庄“闽宁红”布鲁塞尔金奖的背后,是“时间发酵的诚实”——苦尽回甘的产业升级路径。团队测算,该模式可使单位土地产出提升4.8倍,碳排放下降37%,为荒漠生态治理提供经济可行方案。
五、“原隆谈话”:把青春写进民族复兴的大分母 座谈会上,闽宁镇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突破100万元,成为联合国减贫署典型案例。实践团表示,将持续跟踪闽宁发展,推动吉林大学科研成果在宁夏转化落地,以实际行动把个人奋斗的“小分子”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“大分母”。
“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,中国式现代化就写在闽宁镇每一张笑脸上。“实践团队长、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2024级本科生马静感慨,并表明团队将持续跟踪闽宁镇发展,把青春融进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。这是整个团队人员青春中最大的幸运即把个人奋斗的‘小分子’融进民族复兴的‘大分母’。闽宁的今天告诉我们:锲而不舍不是口号,而是28年里每天都比昨天多走一步。
编辑: